电柜钣金焊接质量检测方法多样,主要有外观检测、无损检测、力学性能检测等,以下是具体介绍:

外观检测
直接目视:检测人员直接用肉眼观察焊缝表面,查看是否存在咬边、焊瘤、气孔、裂纹、未熔合、未焊透等缺陷,同时检查焊缝的成型是否均匀、美观,过渡是否平滑。咬边是指焊缝边缘与母材交界处出现的凹陷,会削弱焊件的有效截面积;焊瘤则是在焊接过程中,熔化金属流淌到焊缝之外未熔化的母材上所形成的金属瘤,影响外观且可能导致局部应力集中。
量具测量:使用直尺、卡尺等工具测量焊缝的宽度、高度、余高以及焊脚尺寸等参数,检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例如,焊缝余高一般要求在 0 - 3mm 之间,具体数值根据不同的焊接工艺和材料有所差异。
无损检测
超声波检测:利用超声波在金属材料中传播时,遇到不同介质界面会产生反射和折射的原理,检测焊缝内部是否存在缺陷。当超声波遇到气孔、夹渣、裂纹等缺陷时,会产生反射波,通过分析反射波的信号来判断缺陷的位置、大小和形状。该方法对内部裂纹等平面型缺陷较为敏感,检测灵敏度高,能检测出较小的缺陷。
射线检测:采用 X 射线或 γ 射线对焊缝进行透照,射线穿透焊缝后,由于缺陷与母材对射线吸收和衰减程度不同,会在底片上形成不同的影像,通过观察底片上的影像来判断焊缝内部是否存在气孔、夹渣、未焊透等缺陷。射线检测能够直观地显示缺陷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检测结果可长期保存,但对体积型缺陷(如气孔、夹渣)的检测效果较好,对平面型缺陷(如裂纹)的检测灵敏度相对较低。
磁粉检测:适用于检测铁磁性材料表面和近表面的缺陷。在焊缝表面施加磁粉,当表面或近表面存在裂纹等缺陷时,会引起磁力线的畸变,磁粉会在缺陷处聚集形成磁痕,从而显示出缺陷的位置和形状。该方法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但只能检测铁磁性材料,对非铁磁性材料无效,且检测深度有限,一般只能检测表面及近表面 2 - 3mm 深度范围内的缺陷。
渗透检测:将含有色染料或荧光剂的渗透液涂覆在焊缝表面,使其渗入缺陷内部,然后去除表面多余的渗透液,再涂上显像剂,缺陷中的渗透液会被吸附到表面,形成显示痕迹,从而显示出缺陷的形状和位置。渗透检测能检测出表面开口的缺陷,对表面粗糙的焊件也能进行检测,但无法检测表面封闭的缺陷,且检测后需要彻底清洗焊件。
力学性能检测
拉伸试验:从焊件上截取拉伸试样,在拉伸试验机上进行拉伸试验,测定焊缝及热影响区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伸长率等力学性能指标,评估焊接接头的强度和塑性是否满足要求。如果焊缝的抗拉强度低于母材的标准值,说明焊接质量存在问题,可能是焊接材料选择不当或焊接工艺不合理导致。
弯曲试验:通过对焊接接头进行弯曲试验,检查焊缝及热影响区在弯曲过程中是否出现裂纹等缺陷,考核焊接接头的塑性和韧性。根据弯曲角度和试样尺寸的不同,判断焊接接头的质量。例如,在规定的弯曲角度下,试样表面无裂纹等缺陷则认为弯曲试验合格。
冲击试验:在冲击试验机上,对焊接接头的冲击试样施加冲击载荷,测定其冲击吸收功,评价焊接接头在冲击载荷下的抗断裂能力,反映焊缝及热影响区的韧性。冲击吸收功越大,说明焊接接头的韧性越好,抵抗冲击破坏的能力越强。
金相检测
宏观金相:通过肉眼或低倍放大镜观察焊缝的宏观组织,检查焊缝的成型情况、熔合线的形状、热影响区的宽度以及是否存在宏观缺陷,如气孔、夹渣等。宏观金相分析可以直观地了解焊接接头的整体质量和焊接工艺的合理性。
微观金相:采用金相显微镜观察焊缝及热影响区的微观组织,如晶粒大小、形态、相组成等,分析焊接过程中组织的转变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过热、过烧、魏氏组织等缺陷,评估焊接工艺对组织性能的影响。例如,过热组织会导致晶粒粗大,使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下降。